到訪過日本的外國旅客,很多人對這個國家的印象,大約都是日本是一個講秩序、有禮貌,並且守規矩的國家。根據一項對「到過東京的外國旅客」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,問起「你認為東京是個守秩序、講禮貌的地方嗎?」時,有超過半數64.9%的人都回答「是」。不過,有趣的是同樣的問題,反問身為東京都民的日本人時,卻只有24.6%的人回答「是」。
倒不是東京人覺得東京不守秩序或缺少禮貌,而是很多看在外國人眼中的禮儀,對東京人來說,從小到大,早就潛移默化成為下意識的反射動作。因此,他們也就不特別以為那些行為,在別人看來,是一種禮儀。
又或者該說,東京人其實心知肚明,那些禮儀道德的展現,倒不一定是自發性的,而是這個社會實在充滿太多你必須遵守的明規則、潛規則,你就是得學着循規蹈矩,遵守那些規則,才能融入這個倫理機制裏。
禮儀道德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就是規則的構成。日本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制定各種規則,恰好也願意照規則來走的民族。規則形成秩序,秩序讓這個地方運作成我們眼中多禮的國度。
就從地下鐵開始說起吧。我們都已經覺得日本人在地鐵上夠有規矩了,還需要特別宣導搭車的規矩嗎?但迄今走在東京地下鐵車站裏,仍能不時見到禮儀道德宣導的海報。這系列宣導海報,全年度12個月貫穿同一個主題,每個月更新一次,早從1974年9月起就已開始實施。在東京的地鐵車廂裏,你應該怎麼做,不要令自己丟臉也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,這樣的禮儀教育已持續45年之久,而且還在繼續做下去。
隨着時代背景不同,宣導的內容也有所更迭。有些往昔宣導的內容,已不會出現在如今的海報內容裏。因為大家已經養成習慣,許多行為的遵守,變成很理所當然的事。例如回顧最初的宣導海報,以林家三平師匠為主角的「すいません」(真抱歉!)宣傳的主題是「人多混亂時請避免吸菸」及「請勿在月台上吐口香糖」。顯然現在早就不需要再宣導了。禮儀的養成,果然是必須靠教育的累積。
從這些宣導海報中,也可比較出日本與國外風俗民情的不同。例如,最為外國人所津津樂道的,就是海報上總會宣傳「不要在車上化妝」、「不要在車上講手機」或「請將電話鈴聲關閉,轉為震動」等主題,這對於台港的地鐵通勤族來說,恐怕仍是件難以想像的事。
只是在禮儀道德的前提下,制定過多的規則,有時也會呈現矯枉過正的傾向。例如近年來流行的空拍機,因為一兩件偶發的意外,就導致幾乎現在所有的公園都明文禁止空拍機的使用。又或者像是大頭貼拍照機,因曾有男性偷拍女生裙底的新聞,故現在所有遊樂場的拍貼區域都規定,禁止男性入場,除非有女性陪同進場才行。一出現問題,為了防範未然,乾脆制定全面封殺的規則,藉以維持一個擁有禮儀道德的表象,也是日本這個社會的特質之一。
雖然「禮儀之邦」這句話出自於中國,也曾經用來讚譽這個擁有數千年文化的古國,然而現在恐怕有許多人都不得不承認,這四個字放在形容日本,可能更為切實。縱使我們也知道日本眾多的傳統禮數、風俗習慣,甚至語言用詞,多半來自於漢唐,但時至今日,那些東西可能在華人社會早已消失,卻反而還能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窺見。歷史的弔詭,就是如此微妙的,始終隱藏在文化的變遷裏。
本文來自合作媒體,原文連結:https://goo.gl/AsnTwh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