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美國電影學會的統計,近年來中國的電影票房收入(不包含香港、澳門與台灣)已達到 68 億美金,不僅是全世界第二,而且遠遠以將近 50 億美元的差距將第三名英國拋在後面,僅次於北美市場(美國與加拿大)的 111 億美元。
而這十年間,中國票房每年都以三成以上的速度成長,2015 年更以將近五成的破紀錄速度超越了 2014 年,目前中國的電影院廳數的成長速度幾乎以每天 22 個廳的速度在成長,預估兩年內就能趕上甚至超越北美,達到 4 萬個廳。若是照這速度,預估在一兩年內,中國的票房數字就會超過北美地區。
雖說近年來陸資也大量投入到好萊塢裡頭,景甜效應也在網路圈形成話題,但是光是票房上的超越和大量資金的投入,並不代表中國就取代美國成為電影界的老大。
首先東西方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就有所不同,「看電影」對美國人來說,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;家人聚會周末會一起看電影,約會主要活動是看電影,獎勵小孩時會請他們看電影吃爆米花,一個人孤單沒事幹時會躲進電影院,與朋友聚餐後的主要活動會是猜電影知識與八卦消息,這些都已經是美國人習以為常的活動。
另外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,北美將近七成人口,約 2.353 億人,在一年內至少進過電影院一次,而且這數字還在持續成長;但相較中國則只有約五成人口至少進過電影院一次,且這還是針對大城市人口所做的調查,而在非主要城市區,相信數字還更低(台灣則大約是四成)。另外,中國總人口大約是美國的四至五倍,光是從人口與數字上來看,中國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,就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。
此外從電影上映的數目來看,中國 2015 年公開播映的影片有 320 部,已經破了歷年紀錄,但北美地區卻是上映了將近 700 部片,且這數字仍舊處於成長中;超過百年歷史的美國電影市場,能持續產出這麼多電影正說明,美國電影工業的規模與制度完善,才有辦法在一年內製作出這麼多影視作品。
反觀過去台灣和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,一年加起來可產出超過200部電影,而如今台灣市場已經因為政府大量開放外片拷貝進口,導致本土電影戲院廳數大減,片商在也靠國外院線片炒短線賺快錢,最後導致整體電影票房開始滑落,最後本土電影的年產片慢慢滑落到連五十部都不到,進而造成港台兩地電影市場的衰敗,直到近十年才又有逐漸復甦的跡象。
你知道嗎?過去十年台灣的熱門票房電影幾乎都是被”漫威系列”電影所佔據,”漫威系列”電影使用的題材是美國將近七十年前所創造的漫畫英雄人物,如今大家卻能夠對裡頭的人物產生共鳴,且此系列電影的票房收入有高達六成是海外票房,意味除了台灣以外,其實全世界也都吃這一套,也再次說明美國流行文化的成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