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英國有這麼多人要脫歐呢?這要從幾方面來分析其中的原因。
1.英國人非歐洲人
有人認為,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,不少英國人都心存「島國心理」,習慣於「自我孤立」。當然歐盟成員國當中也不乏島國,例如愛爾蘭,馬爾他及賽普勒斯等,但這些國家並不反對把更多權力交給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歐盟。
因此英國的反歐情結,可能是島國心理再加上對大英帝國的留戀同時作怪所致,因為「英國人習慣了對他人發號施令,而不習慣接受他人的發號施令。」
況且不少英國人都喜歡懷舊,特別是懷念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輝煌年代。而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英國人說,英國人就是比歐洲人強──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,歐洲大陸很快就落入納粹德國的手中,許多歐洲國家不堪一擊甚至不戰而降,唯有「大英帝國」獨力抗爭。為此,許多老一輩英國人都瞧不起歐洲人,並認為歐洲人在關鍵時刻「靠不住」。
2.入歐三心二意
其實,成立歐盟的建議最初是由英國提出的。早在1946年,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就倡議建立「歐羅巴合眾國」,但到了其它國家對此興致勃勃的時候,英國卻變得態度消極。直到1961年,英國才首次主動申請加入歐盟的前身「歐洲經濟共同體」,但遭到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拒絕。直到1973年戴高樂去世後,英國才獲准加入。
英國《經濟學人》雜誌在2014年曾經撰文分析:在歐盟現有28個成員國中,絕大部分是出於非常清晰和長遠的目的而加入歐盟。例如,對於德國和法國來說,成立歐盟就是為了癒合過去的戰爭傷疤;而像比利時這樣的小國,則希望通過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發出更強有力的聲音;至於波蘭等東歐國家,則是為了不再受俄羅斯的欺凌而加入的。
相比之下,英國在加入歐盟問題上一直三心二意。後來終於加入,也讓不少人覺得,英國只是為了希望從歐洲的單一經濟貿易市場中分一杯羹。例如,筆者曾在幾年前到布魯塞爾參觀歐洲議會,聽到一些歐洲議員私下抱怨:英國在歐盟中自私自利,總是想着如何佔便宜,而沒考慮如何為歐盟承擔責任和義務。
3. 英國國內政壇問題
1973年,保守黨首相希思帶領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,但在隨後一年的大選中,工黨成功組成少數黨政府取代保守黨上台執政。這時,包括現任工黨領袖郝爾彬(Jeremy Corbyn,柯賓)在內的一些工黨左翼議員發難,強烈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,指其為「資本主義的產物」,只會導致英國勞工失去就業機會。為了平息黨內反歐聲音,工黨首相韋爾遜(James Harold Wilson,威爾遜)決定在1975年舉行公投,結果,三分之二的英國公眾投票贊成英國留在歐共體。
但與41年前上一次公投相比,英國目前的反歐聲音顯然要強烈得多,其中一個主要原因,是外來移民問題的出現。
歐盟自2004年開始的東擴行動,導致大量東歐國家公民湧入英國工作和生活,他們被指搶走了不少英國人的就業機會,並製造了不少社會及治安問題,而近來大批來自中東地區非法移民紛紛抵至歐洲大陸,更讓不少英國人擔心外來移民人數會激增。
此外,1975年公投時,英國正面臨嚴重經濟危機,而歐洲大陸的經濟水平則普遍高於英國,當時加入歐共體,對英國的吸引力很大。但近年來,歐盟成員國接連出現經濟問題,其中尤以希臘的問題最為嚴重,直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的跡象。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認為,歐盟已經變成沉重的經濟負擔,需要英國不斷「奉獻」來幫助這些「窮國」。
與此同時,近年來在歐洲大陸接連發生的暴力襲擊事件,也讓許多英國人覺得:只有脫離歐盟,關閉邊界,才能阻止這些襲擊事件蔓延到英國。
最後公投結果顯示,脫歐派僅以3%的差距勝過留歐派,公投後的英國必須和歐盟展開超過兩年以上的貿易談判,近期更需要重新展開新的國會大選以穩定國內局勢,短期內脫歐的英國仍需臨較大的政治及經濟波動。
英國脫歐後該何去何從:https://goo.gl/nao7Fi
本文來自端傳媒為合作文章。原文連結:https://goo.gl/PvUcif
